谈发展
以产业促跨越,昆明正发力“升级”云南经济。
2013年,是云南省“产业建设年”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作为云南省产业发展排头兵,昆明以产业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跨越发展的主抓手、富民强市的主引擎,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把打好“园区、县域、民营经济”三大战役作为昆明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千方百计做大园区经济、做强县域经济、做活民营经济,全力以赴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蛇年即将过去,一组组鲜活的数据表明,昆明在“产业建设年”的首战中或将告捷。
入围千亿“俱乐部” 指日可待
工业园区建设对于实现资源高效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致力园区建设,繁荣园区经济,已成为各地保持经济增长、巩固竞争优势的共同选择和成功实践。
近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园区经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实施千百亿园区培育计划,积极培育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全市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园区正成为昆明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招商引资的主战场、特色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统计显示,截止目前,昆明市共有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级园区3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13个、市级园区2个。
在上述园区中,杨林工业园区经国务院审批同意,今年正式升级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禄劝工业园区经省工信委考评,成功升级成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3个国家级园区中,昆明经开区明确表示,将在今年冲刺千亿园区。事实上,在2011年,昆明高新区就已实现总收入1088.6亿元,成为云南省首个千亿元产业园区。
“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经济总量,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高新区称,2012年,高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808亿元。
同时,昆明经开区也在围绕建设千亿园区目标,吹响冲锋号。统计显示,今年1-9月,昆明经开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亿元,增长18.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88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7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6.26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20亿元,累计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4亿元。
这一组组数字表明,昆明两大国家级工业园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业经济入围千亿元“俱乐部”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除高新区、经开区外,昆明其它园区也在随着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园区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统计显示,今年前10月,昆明市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1.87亿元,同比增长12.2%(可比价),园区无疑也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力量。
与此同时,昆明对工业发展布局,进行了全面优化,明确了各个园区的功能定位。
具体来说,就是“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体系,即通过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龙头,引导产业沿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积极发展全产业链型的产业集群。目前,昆明培育了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生物医药、建材、能源、食品8大主导产业,成功创建了磷化工、新材料(稀贵金属)、军民结合3个国家级,电力装备、装备制造(2个)、光电子信息、建材、新能源、有色及稀贵金属、饲料、精细磷化工、煤磷化工等10个省级和农特产品加工、新材料等7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经济强县 昆明独占6成
“县域经济就是全省经济,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大跨越。”云南省的高层人士指出,县域经济的持久动力在工业,其是推动跨越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切实为县一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在此新形势下,昆明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突出“十大创新”工程,即突出管理机构创新、突出审批权限创新、突出开发模式创新、突出人事制度创新、突出分配机制创新、突出财税政策创新、突出服务体系创新、突出开发建设创新、突出考核机制创新,以推动昆明市县域经济的全面崛起。
“我们是园区创新服务的收益者。”宜良红狮水泥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前我们办理一些手续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很多,但现在我们不出宜良工业区园就能办妥。
对此变化,宜良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给出的解释是:简政放权了。具体来说,园区全面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制度,发改、规划、财政、环保、住建等部门,基本实现了入驻园区,可为企业提供从申请到建设、投产的全过程高效优质服务,做到“不出园区门就能办完事”,全力打造“效率宜良”。
事实上,除“不出园区门就能办完事”外,宜良园区还推出“园区领导干部企业联系制,即‘一对一’服务模式”,在效率大提升后,宜良又将此制度升级为“县级领导联系及部门挂钩制度”,以联动服务、共同推进,提升服务企业的水平,推动宜良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宜良效率”提升的同时,工业经济也在稳步增长。今年1-9月,宜良工业园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进度,而且稳居全市县域经济指标前列,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0户,园区经济已然成为了宜良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主平台。
需要提及的是,在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重构上,昆明建立了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以六大权限(即项目、土地、林地、规划、环评和干部人事权)下放为核心的实体化管理,赋予国家级、省级园区市级、县级经济管理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确保市权、县权审批手续在园区内全部办结,率先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政企关系,为推动以园区为主抓手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助推作用,为全市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
或因如此,昆明在今年全省10个先进县、10个进位县的县域经济榜单中,昆明市在先进县中独占6席,预示着昆明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正得到充分激发。
民营经济将占据“半壁江山”
县域经济的全面崛起,还激活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其不但成为了昆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进器,还对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来自昆明市工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市非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55.5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9%;全市产值超亿元的非公企业(在经济属性上非公与民营企业是一致的,即非国家所有)207家,产值793.1亿元,占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的97%,纳税超1000万元的非公企业72家,纳税10万元以上的非公企业318家。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上缴税收15.8亿元,同比增长77.5%。
“民营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昆明市高层人士说,近年来,昆明从产业发展、就业增加,以及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认识出发,非常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特别是结合今年的“产业建设年”和“三大战役”,先后出台了《昆明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比如,昆明各县(市)区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也把民营企业投资的项目用地进行统筹安排。
此外,昆明还积极借助外力带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民营企业和项目。2012年,全市引进工业项目563个,实际到位资金516.27亿元,全市园区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91个、竣工64个,成功引进康师傅饮品项目、云南瑞锋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一批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园区已成为外地民营企业投资昆明的主战场和投资洼地。
“除了引得进来、留得住,我们还要是让民营经济有活力、有竞争力。”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说,为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昆明市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能源、高新技术等12个重点行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的注册登记条件、出资限制、经营场所限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降低企业创业门槛。
同时,聚集各类创新资源,让民企成为昆明创新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在日前看到,昆明市科技局对外公布的首批9家市级院士工作站建站名单中,超过半数是建立在民营企业中,这无疑在帮助企业提高科技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全市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一大批有实力的民营资本和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昆明投资发展、落地生根,到2016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将超过2800亿元,甚至达到3000亿元,届时其将占昆明全市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看未来
园区发展路漫漫
昆明“产业建设年”首战告捷,并不能掩盖全市工业园区发展中依旧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或者是“硬伤”——基础设施配套乏力,对招商引资项目吸引力不足;或者表现为“软肋”——实体化进程缓慢,企业落地依旧有多个“娘家”。
正如一家省级工业园区在2013年工作总结中所言:各项工作取得较好进展的同时,仍有许多不足,表现在“项目推进不够快、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诸多方面。
2014年即将到来,有侧重地梳理出2013年全市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给予当局者更多的思考。
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因素
105.09亿元,这是全市工业园区1—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完成的金额,已经超额完成2013年全年100亿元的目标任务数。
数字的背后不难看出两个问题:一是昆明对投资园区基础设施、改善园区基础配套的力度和决心;二是全市工业园区的基础配套依旧薄弱,还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
以距离昆明主城较近的一家工业园区为例,近年来发展势头虽然强劲,但园区基础配套仍是制约因素:园区变电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仍在推进当中,产业发展中电力、供水、排污设施不配套等瓶颈问题依然突出。
“我们项目的所有前期手续齐全,工程形象进度目前完成85%以上,预计明年4月份可实现试车,现在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到时能否投入运行。”该园区一公司总经理说,项目投产后可对当地带来较大利税。但同时对相关配套也有较高要求。
省级工业园区如此,国家级园区同样不例外。经开区一家企业负责人在谈到经开区的基础设施时这样说道:经开区虽然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但它的交通配套依然需要改进,“现在的经开区就像是一个孤岛,进出的交通节点不是难走就是堵车。”
在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树华看来,基础设施不足仍是昆明工业园区的一大“硬伤”,在其他省市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搭建好园区环境,企业带着项目和资金即可入驻,昆明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实体化依旧进展缓慢
“硬伤”存在的同时,“软肋”同样无法回避。这当中,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进展缓慢的“实体化”。
2011年10月,昆明下发的《关于全市省级工业园区实行实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下放省级工业园区,条件成熟的省级工业园区将托管规划区域内的乡镇(街道)或村(社)。至今,已有2年多时间。
“现在相关的机构虽说已经设置了,但却没有相应的审批权限,核心的人事、财政等仍是一纸空谈。”一位省级工业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虽然已经设置了规划、住建、土地、等内设机构,但相应的行政审批权限依然没有,企业要办理项目审批等手续还必须跑遍相应的部门。
也正因为此,这家工业园区在总结2013年工作时就写道:目前,园区体制机制仍未实现“权、责、利统一,人、财、事匹配”,人事、财政、行政审批权限等各项工作仍未落实到位,编制紧缺,规划、国土等派驻机构仍未到位,各项工作开展存在较大困难。
“同样的一个项目如果放在重庆,从办理前期手续到建成也许只需要8个月的时间,而在昆明则要花上一年半。”一家企业负责人谈到实体化运行不畅对项目推进情况的影响时说,由于行政审批手续繁琐、园区实体化形同虚设,企业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准本前期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度。
产城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实体化进展缓慢的另外一个表现是,除国家级开发区外,省级工业园区范围内,仍无法做到托管规划区域内的乡镇(街道)或村(社),城乡二元管理暂时还无法转变为园区一元化管理。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产城融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一位长期关注昆明园区发展的专家指出,工业园区的发展少不了农民进城、大学生务工创业的过程,他们需要足够的生活手段,也需要足够生活配套设施,“很多园区都在提‘建园即建城’,但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以几乎每个园区都有的大学生创业园为例,受制于区位、交通、配套等因素,不少大学生创业园虽然开园已有一年多时间,但实际发展情况却并不理想:寻甸县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大门紧闭,石林生态工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园没有办公点,杨林工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园基本空置……
当然,大学生创业园只是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不够理想的一个缩影,对于园区工人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有交通的便利、生活的舒适、必要的休闲以及子女的教育等。
这,或者才是昆明工业园区若干年后应该呈现出来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