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之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大约两三年就经历一轮调控,但从来没有调控到底的先例。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房地产调控短期化,市场预期混乱,中国宏观经济周期随之变化,市场投机心态越来越重。
任何一个人都清楚,中国的房地产泡沫需要抑制。从房价收入比、租售比以及房地产总市值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不可持续,如果不主动调控,必然成为引爆未来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的炸弹。这一点无须多论,无须卷袖攘臂、大呼口号,只要头脑还保持最后一丝清醒,对房地产调控就不会存有太大异议。
总结经验是调控成功的前提,避免重蹈以往的短期调控覆辙,关键是对房地产市场规律理解透彻。目前的这一轮调控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地方财政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保持理性的头脑、给予足够的调控空间尤为关键。
从2003年房地产市场化开始,我国进入每年一调的房地产调控周期。2004年初,采取"管严土地、看紧信贷"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逐步推行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从源头控制了土地供给;另一方面,央行两次提高存准率,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含经适房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及以上,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严禁房地产流动资金贷款等收紧银根。2006年要求地方政府利用廉租住房和经适房真正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当年6月1日推出著名的90、70政策,即9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的供地面积和开发面积不得低于当年计划面积的70%,通过限套型、限房价,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保证中低价位、普通住房供给。2008年8月之前,从地根、银根、税收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严厉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