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1997年12月29日公布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它的制定、公布、施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37.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 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8.地震能预报吗?
答: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39.你知道地震预报应当由谁发布吗?
答:面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的行为,199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具体规定主要是: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北京市的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地震工作的机构,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提出地震预报意见,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报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
40.什么是地震谣传?
答:有时,会有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
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41.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答: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
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42.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答:①不相信。尽管地震预测尚未过关,但是有地震部门在进行监测研究,有政府部门在组织和部署有关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地震谣传。
②不传播。应当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坏性地震将要发生,是绝对不会向人民群众隐瞒的。因此如果听到地震谣传,千万不要继续传播。
③及时报告。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
④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43.什么是地震前兆?
答: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44.地震微观前兆是怎样观测的?
答: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45.你知道《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吗?
答:这个条例是在1994年1月10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类地震观测仪器正常工作,以取得可靠的数据,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贯彻这个条例。
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是:
①地震台内的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②地震台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填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③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中继站、遥测点用房等;地震专用测量标志、测量场地等。
46.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
答: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这时,井或泉就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47.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答: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48.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答:不一定。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因此,发现异常后,要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断。
49.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表现?
答: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 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 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 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50.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答: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等。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
51.什么是地声,它有什么特点?
答: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地声的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如:“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响”“类似于机器轰鸣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但是,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鉴别。
52.地光有什么特点?
答: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我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地光出现的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观测。鉴别地光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有时也与电焊光、闪电等有相似之处。
53.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答: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54.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房屋的破坏?
答: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什么是地震力?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惯性力,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就是惯性力的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经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损坏,重者就会倒塌;地震越强,房屋所受到的地震力越大,破坏就越严重。
55.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第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最后,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56.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答:选择建筑场地,须考虑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以下场地是不利于抗震的:
——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
——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
——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
——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
——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田的台地等。
57.怎样建房才有利于抗御地震?
答:①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与主轴对称,并尽可能简单。
②房屋重心要低,屋顶用轻质材料,尽量不做或少做那些既笨重又不稳定的装饰性附属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
③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间应适当留建防震缝。
④结构要力求匀称,构件要联成整体,要采取措施加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
⑤墙体在交接处要咬合砌筑,承重墙上最好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通。横墙应密些,尽量少开洞,屋顶与墙体应连成整体,预制板在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
⑥建筑材料要力求比重轻、强度大,并富有韧性。
⑦提高施工质量,认真按操作规程办事,土坯砖块要错缝咬砌,灰浆要饱满。
58.如何加固已建房屋?
答:常用的一些简单加固方法有:
墙体的加固。墙体有两种,一种是承重墙,另一种是非承重墙。加固的方法有拆砖补缝、钢筋拉固、附墙加固等。
楼房和房屋顶盖的加固。一般采用水泥砂浆重新填实、配筋加厚的方法。
建筑物突出部位的加固。如对烟囱、女儿墙、出屋顶的水箱间、楼梯间等部位,采取适当措施设置竖向拉条,拆除不必要的附属物。
59.如何及时维修老旧房屋?
答:为了抗御地震的突然袭击,对老旧房屋要注意经常维修保养。墙体如有裂缝或歪闪,要及时修理;易风化酥碱的土墙,要定期抹面;屋顶漏水应迅速修补;大雨过后要马上排除房屋周围积水,以免长期浸泡墙基。木梁和柱等要预防腐朽虫蛀,如有损坏及时检修。
60.城镇哪些住房环境不利抗震?
答:
——处于高大建(构)筑物或其他高悬物下:高楼、高烟囱、水塔、高大广告牌等,震时容易倒塌威胁房屋安全;
——高压线、变压器等危险物下:震时电器短路等容易起火,常危及住房和人身安全;
——危险品生产地或仓库附近:如果震时工厂受损引起毒气泄露、燃气爆炸等事故,会危及住房。
61.农村和山区哪些住房环境不利抗震?
答:
——陡峭的山崖下,不稳定的山坡上:地震时易形成山崩、滑坡等可危及住房;
——不安全的冲沟口(如平时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
——堤岸不稳定的河边或湖边:地震时岸坡崩塌可危及住房。
如果住房环境不利于抗震,就应当更加重视住房加固;必要时,应撤离或搬迁。
62.每个家庭应从哪些方面做好防震准备?
答: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防震避震预案,为震时自救和互救创造条件。例如,对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周围的环境,室内水、电、煤气等设施的状况,各类物品的存放条件,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处在已有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还应准备自救必备的物品。
63.怎样摆放室内物品才有利于避震?
答:地震时,室内家具、物品的倾倒、坠落等,常常是致人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具物品的摆放要合理:
——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堵塞通道;
——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藏身避险;
——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
——处置好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64.怎样防止家具物品震时倾倒或坠落?
答:
——把悬挂的物品拿下来或设法固定住;
——高大家具要固定,顶上不要放重物;
——组合家具要连接,固定在墙上或地上;
——橱柜内重的东西放下边,轻的东西放上边;
——储放易碎品的橱柜最好加门、加插销;
——尽量不使用带轮子的家具,以防震时滑移。
65.为什么卧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
答:地震可能发生在你睡觉的时候,睡觉时你对地震
的警觉力最差,从卧室撤往室外的路线较长,因此,按防震要求布置卧室至关重要。
——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摆放在坚固、承重的内墙边;
——床上方不要悬挂吊灯、镜框等重物;
——床要牢固,最好不使用带有轮子的床;
——床下不要堆放杂物;
——可能时给床安一个抗震架。
66.怎样在室内准备好避震的场所和通道?
答:应准备的避震场所
——将坚固的写字台、床或低矮的家具下腾空;
——把结实家具旁边的内墙角空出来;
——有条件的可按防震要求布置一间抗震房。
保持室内外通道的畅通
——室内家具不要摆放太满;
——房门口、内外走廊上不要堆放杂物。
67.为预防次生灾害应处理好哪些不安全品?
答:·仔细放置好家中的危险品
——易燃物,如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稀料等;
——易爆品,如煤气罐、氧气包等;
——易腐蚀的化学制剂,如硫酸、盐酸等;
——有毒物品,如杀虫剂、农药等。
把用不着的尽早清理掉或存放好
——防撞击,防破碎;
——防翻倒,防泄露;
——防燃烧,防爆炸。
68.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答:
——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
——必要的常用药品,如治疗感冒、肠胃病的药,一般外伤用药等;
——照明用品,如应急灯、手电筒(电池)或自动充电电筒、蜡烛等;
——必要的身份证件等重要物品。
这些东西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轻巧的小提箱里。
69.睡觉时哪些物品应放在床头边?
答:为预防地震的突然袭击,睡觉前,应检查下列物品是否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眼镜,如果你是近视眼,这是你不能离开的;
——手机(别忘充电),这是你与他人联系的重要工具;
——手电筒,黑暗中你必须使用它;
——如有必要,可准备一个自用的防震包,但一定要放重要的东西。
地震知识百问百答(二)
发布日期:2012-02-04 浏览次数:308